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教育教学 | 学科研究 | 党建工作 | 学生管理 | 下载专区 |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经济与管理(原站)>>教学工作>>课程标准>>正文

《人文地理学》课程标准
2015-06-10 16:48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421008

课程名称: 人文地理学

英文名称:Hydrology and Marine geography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 72

学分: 4

适用对象: 地理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 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在高等院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中,“人文地理学”课程处于总论的地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阐述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上,并以基本理论为主线,阐述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体现人文地理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展现统一的人文地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近进展。具体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学基本原理、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核心是有关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模块为绪论。共8个学时。包括第1章和第2章,主要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伦以及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等内容。该章为重点、难点内容。

第二模块为部门人文地理学简论。共42个学时。包括第3章——第13章共11章内容。包括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种族民族民俗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和政治地理等。其中聚地理、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等为重点内容。

第三模块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分析部分:共4个学时。仅包括教材第14章:即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以及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其中可持续发展问题为重点内容。文化景观研究与建设为难点内容。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这种教学方法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建立起完整的人文地理学知识体系。

课堂讨论法:穿插应用于部分教学内容,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对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议题进行课堂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陈述讨论结果。如在讲授人口地理学中的“人口转变模式”内容时,对“中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半个小时的课堂讨论;在讲授政治地理学中的“政治地理位置”时,引导学生讨论并比较“中印两国的政治地理位置的优劣”;在讲授行为地理学时,对 “人类行为决策过程”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法:是我们近年来结合所承担的陕西省教改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主要做法是:结合现实中的人文地理问题事先设计出探究题目,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研究小组,通过实地调研以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对所探究的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并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递交探究成果。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野外考察法:是结合人文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来进行的。为了强化人文地理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二、三年级段,每年5月上旬均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人文地理学综合野外考察实习,通过对沿线人文景观的考察研究,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理念,锻炼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质量。

(五)实践环节

1.名称

人文地理野外实践

2.实习内容及要求

考察某区域人文地理

3.学时分配:2周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人地关系

4

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6

第四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8

第五章

聚落与地理环境

6

第六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10

第七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6

第八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8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6

第十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8

课堂教学课时总计

66

技能培养项目一

人文地理专题地图编绘训练

2

技能培养项目二

人文地理信息资料获取与分析方法训练

2

技能培养项目三

人文地理野外考察综合能力训练

2

技能培养课时总计

6

合计

72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为后期“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 黄成林 郑冬子. 科学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赵 荣 张小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人文地理学》张文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第3版

《人文地理学新论》翟有龙 李传永.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九)说明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人文地理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认识和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学科特点,并掌握人文地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要点:

1. △○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要点: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2.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

1.传统方法

2.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3.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和了解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的观点与思想及有关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过程;理解人地系统中“人”与“地”的含义和属性及人地关系矛盾;认识和了解人地适应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并掌握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要点:

1. △○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

2. △○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3. △○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第二节 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流派

要点:

1.地理环境决定论

2.人地相关论

3.适应论

4.人类生态论

5.协调论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

要点:

1.人地关系协调的含义

2. △○人地关系协调的依据与原则

3.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

第四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要点:

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

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目标——优化调控。

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人口及人口各要素的内涵;了解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发展过程、现状特点及原因;理解并掌握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人口移动的特征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掌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人口移动的机制;理解并掌握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人口素质与人口结构

要点:

1.人口

2. △○人口素质

3. △○人口结构

第二节 人口发展

要点:

1.世界人口发展

2.中国人口发展

3. △○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分布

要点:

1.人口分布及其特征

2.世界人口分布

3.中国人口分布

4.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 人口移动

要点:

1.人口迁移与移动的概念

2. △○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理论与模型

3.世界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4.中国人口迁移

5. △○人口移动与地理环境

第四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和了解人类经济活动所经历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三次科技革命以及形成的四类产业;理解并掌握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活动的特点、类型、生产布局原则及条件;理解并掌握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 △○农业经济活动与农业地域类型

3.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1.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2. △○工业经济活动与工业布局

3.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1.知识经济

2. △○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3. △○科技工业园布局

第五章 聚落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和理解聚落的基本内涵;了解村落和村落社区、城市的类型、形成与发展及发展规划中的注意事项;理解和掌握城市与城市化的内涵、聚落(城市与村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和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城市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聚落概述

1.聚落概念

2. △○聚落的产生与发展

3.聚落类型

第二节 村 落

1.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2.村落的类型

3. △○村落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城 市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 △○城市化

3.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4. △○城市的空间分布与城市体系

5.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

6.信息化时代的城市发展

第六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和了解文化的中西源头;理解并掌握文化、文化结构、文化系统、文化景观的基本内涵;理解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等文化主题;了解种族的概念、起源、分布、地理人种及种族问题;了解民族的概念、形成与分布;理解并掌握世界主要的宗教、宗教景观及其地理分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结构

1. △○文化概念的内涵

2. △○文化结构

3. △○文化地域系统

第二节 文化生态

1. △○文化生态

2.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及其类型

2.中国传统民居景观

3. △○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

第四节 民族与宗教

1. △○种族及其分布

2. △○民族的形成与分布

3.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

第五节 文化区与文化扩散

1. △○文化区及其类型

2. △○文化扩散

3. △○文化整合

第七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理解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了解旅游地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分布;理解并掌握旅游流的概念、旅游客流的流动规律、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1.休憩与旅游

2. △○旅游资源及其类型和评价

3. △○旅游地及其形成条件

第二节 旅游流与旅游需求

1. △○旅游流的概念

2. △○旅游客流的流动规律

3.旅游需求

第三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1. △○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2. △○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可持续旅游发展

第八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地缘政治学及其发展,了解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及其思想;理解和掌握国家政治地理要素及其内涵;理解和掌握综合国力及其测算;了解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理解并掌握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分析政治地理格局的方法;了解非主权空间的涵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

1.地缘政治概述

2.地缘政治学的发展

3. △○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

1. △○国家构成要素

2. △○领土

3. △○国界

4. △○边界领土争端

5. △○行政区域系统

6.△○首都

第三节 综合国力

1. △○综合国力

2.综合国力的测算

第四节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 △○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

2.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3.中国地缘政治背景

4.非主权空间(人类共用地)

第九章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环境感应、环境认知、环境映像、映像评价、决策选择等行为过程因素及人类行为过程的内涵;深刻理解并掌握人类行为空间的内涵、类型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人类行为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为过程

1.环境感应与认知

2.环境映像与意境地图

第二节 行为空间

1. △○消费行为空间

2. △○交际与闲暇行为空间

3. △○迁移活动行为空间

4. △○城市生活行为空间

5. △○区位决策行为空间

第十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其类型;了解和认识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深刻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正确的自然资源观及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人类的环境观及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正确理解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

1. △○自然资源的概念

2.人类资源问题

3.正确的自然资源观

4.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二节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2. △○人类的环境观

3. △○人类与环境协调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 △○可持续发展观

3. △○科学发展观

大纲撰写人:任海刚

大纲审核人:葛公文、陈秀端

制订日期:2010年5月

修订日期:2015年3月

关闭窗口

· 《幼儿园课程设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点击:)
·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点击:)
·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   (点击:)
· 《地理教学论》课程标准   (点击:)
· 《世界地理》课程标准   (点击:)
· 《人文地理学》课程标准   (点击:)
·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课程标准   (点击:)
· 《水文与海洋地理学》课程标准   (点击:)

copyright ©2018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1号教学楼D327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二路 电话:029-81530153 邮编:710100